新闻资讯
NEWS INFOMATIONS
北交所大棋背后,产业互联网进入“第二加速度”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1224天前 | 765 次浏览 | 分享到:

对于互联网行业而言,豁免权也许已经失去。对于遍布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众多新经济产业生力军而言,新的豁免时代或许是刚刚来临。





北交所正式刷屏。


9月2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官宣成立,成为继上海证劵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之后的第三大交易所。国内正式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在众多对北交所的解读中,一个公认的事实是,相较于沪深交易所,北交所更核心的服务对象是中小微企业主体,即相较于沪交易所的硬科技和深交易所的创新创业企业,北交所的准入门槛更低。


换言之,和以往只能通过银行融资模式进行企业发展的路径不同,在北交所的护航下,未来中小微企业更可以走“股权融资”的路径,以应对发展或市场的风险,进而可以把更多的经历和耐心放在自身的内部业务和架构发展上,沉淀内功。


疫情之后,中国正在迎来一个新的数字化时代。


几个明显的信号是除了固有的大型企业之外,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开始依托如云计算、大数据、AI等硬科技武装自身业务,以新的企业架构来发展业务,甚至更有甚者“云原生”“AI原生”等越来越多数字化本土企业不断催生。


和大型企业比,这些中小微企业尽管发力晚,当下的数字化转型需求却日益增长,但之前一直存的问题是:在业务转型和利润增长之间,企业很难放开手脚。


北交所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即换句话说,北交所的成立代表着中国正在向“品质增长”转型,相较于经济的“立竿见影”,未来的重心更放在整个社会的产业深度转型之上。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节奏被允许“放慢”,进而成为这种深度转型的核心驱动。


“双循环”战略下,北交所正推动产业互联网进入第二加速度。



01




中小微的另一侧:大订单时代


做好大单,对SaaS、IT运维、云计算、AI等诸多领域的产业服务上而言,这是个默认的产业规则。


核心原因在于,大客户往往能带来稳定的企业现金流,即大客户付费意向强,续费有保障,尽管服务模式更偏定制化,但可以为企业带来足够高的营收性价比。


“在TO B这个方向,客户一般是有依赖性的。”云智慧总裁刘洪涛告诉产业家,在他看来,目前国内偏大型的服务商都是以服务大型客户为主,“当然企业也要具备持续进化的能力。”


近两年,对于大单的争夺愈发紧迫。今年腾讯云、阿里云、华为云都进行了相应的架构改革,剑指政务市场,而金融、政务则是目前两个大单聚集的核心区域。


其实,不仅国内,比如在国外,根据数据显示,目前国外TO B企业的顶流Servicenow(在SaaS领域仅次于saleforce和workday),在其一年近40-50亿美元的收入中,近70%的营收来自1000家G2K客户,客单价高达200万美元。


当大单时代悄然来临,一个必须要问的问题是:广大中小企业在哪里?根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市场主体约为1.4亿,其中90%为中小微企业。


换言之,尽管大型客户是目前产业服务的重点,但中小微企业才是决定市场走向的真正原因。那为什么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没有按照既定路线迅速推进呢?


原因有两个。首先是企业意愿一方面不少中小企业本身属于“被动者”,尽管移动互联网的上半场,如美团、滴滴、淘宝、京东等互联网履约平台为其提供了线上化的出口,但企业本身缺乏数字化意愿,内部业务架构等仍然保持原貌,数字化意愿不强。


另一方面对不少企业而言,比如这次北交所面向的“专精特新”企业,企业在业务基本面的压力比较大,生存在某种层面是核心问题,根据数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周期是3-4年,这也导致不少产业数字化服务商对于服务中小企业的意愿不强。


“大公司会让你按照他的一套成熟的方法来做,但中小企业往往不知道怎么进行数字化转型,以及什么是最佳时间。”卫瓴科技CEO杨炯伟告诉产业家,卫瓴科技是面向SCRM赛道,其服务的大部分客户都是中小企业。


对于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需要两条线并行。即一方面需要企业本身有足够的实力和意愿来完成数字化转型,而另一方面也更需要越来越多的产业数字化服务商主动去服务中小企业,成为引路人。


疫情之后,尽管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趋势在被进一步加强。但本质的问题仍然存在,即硬性条件不达标,不论是服务商还是企业本身都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这个微妙的节点里,需要一个自上而下的改变。



02




北交所,为产业互联网打地基


如果说最近的“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等更多的是针对宏观和微观经济层面,那么北交所向外部传递出的则是企业运作的信号。


即对北交所成立的另一个解读是,市场正在重构中小微企业的主体地位,在固有的体量基础上,市场给予中小微企业越来越多“硬支持”。


在之前,尽管新三板就是为中小微企业而言,专门服务一些具备成长属性的企业,但由于本身营收等指标不达标,很难达到另外两板(沪深主板)的上市要求,固而部分优质企业的估值偏低。如今,随着北交所的成立,企业将会顺利实现上市,资本将会有更大的机会投向足够优质的中小型企业,企业的估值将更加合理。


此外,从更长远的角度看,随着北交所的成立,中国中小微企业的生命周期会被大大延长。同时,和之前兼具业务发展和产品打磨的战略不同的是,接下来更多中小微企业节奏会“放慢”,更多的精力将放在企业自身内功之上,以更好地完成数字化地基的打造。


这种信号传递出的不仅仅是资本和企业层面的动作,更是新的国家层面信号。即在上半场互联网主场之后,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在重新回归细分产业,这种回归也更可以理解为重塑,即依托科技寻找中小微企业中的新标杆和新产业领路人。



如果说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一系列政策、模式都是适配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那么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更多的产业地基将为产业内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提供发展便利。北交所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美国通胀压力随之激增,美股集体暴跌。两年之后,1975年,纳斯达克设置了第一套上市标准,对挂牌公司的总资产、股本及资本公积、公众持股数、股东数及做市商数量均提出了一定要求,这个事件标志着纳斯达克也真正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上市场所。


此后,苹果、微软、甲骨文、亚马逊等一系列早期由纳斯达克孵化出的中小企业迅速崛起,成为从那至今美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北交所的价值恰在于此。


从更大的角度来看,如果想要实现第三次分配,“共同富裕”,除了固有的配套措施之外,更需要培育新的经济引擎,即遍布中国的无数中小微企业。唯有在产业上率先实现新的分配和准则,最终才能实现整个市场经济,乃至社会财富的重新流动。北交所恰是市场乃至国家推动这种流向的一种定调。


甚至可以预想,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以“北交所”为代表的诸多动作将会愈加频繁,通过经济、政策层面的助力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和内循环的加速,真正发挥出“看不见的手”的价值。



前段时间,知名媒体人阑夕曾在文章中写道一句话,“互联网正在失去豁免权。”


言下之意即互联网行业本身已经不再是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那么新的增长动力在哪?如今的种种动作传递出来的声音是在产业,或者说在产业之中的众多中小微企业。


纵观当下中国产业互联网整个产业链的分布,下游有更倾向于品质和产品的90后和Z世代,中游有在过去十几年里建设完备的互联网平台、IT设施、诸多供应链保障体系,以及环绕在产业外部的诸多产业服务商,上游如今随着北交所的加入有了更为标准化的资本方。


可以说,当下不论哪个行业,农业、工业、零售业、化工等等,都已经具备腾飞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里,中国的产业互联网建设必将逐渐成型。


前A16Z合伙人Ben Evens在不久前了一份名为「欢迎来到美丽新世界」的报告,报告中描述了他对未来的新展望:即科技已经成长为世界的一部分,在互联网技术对产业分拆之后,新的重绑正在形成,这种重绑将发生在零售、视频、飞机、食品等等产业赛道。


对于互联网行业而言,豁免权也许已经失去,但对于遍布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众多新经济产业生力军而言,新的豁免时代或许是刚刚来临。